作者: 来源: 菏泽日报 发表时间: 2025-09-03 08:59
在中华民族那段波澜壮阔的抗战岁月里,无数英雄儿女挺身而出,以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赵登禹、姜玉贞、李必藩、黄启东、朱程、袁复荣等人,是菏泽籍或在菏泽工作、战斗过的抗战英烈;冀鲁豫支队、苏鲁豫支队等,则是诞生于冀鲁豫平原的抗日武装力量。他们的事迹,如同一座座巍峨的丰碑,永远矗立在我们心中,激励着我们不断奋勇前行。
1 赵登禹、姜玉贞与菏泽儿女的抗战壮歌
抗日名将赵登禹、姜玉贞,是菏泽人民永远的骄傲。1938年3月12日,毛泽东在《在纪念孙总理逝世十三周年及追悼抗敌阵亡将士大会上的演说词》中庄严说道:“我们真诚地追悼这些死者,表示永远纪念他们。从郝梦龄、佟麟阁、赵登禹、饶国华、刘家棋、姜玉贞……诸将领到每一个战士,无不给了全中国人以崇高伟大的模范。”他们为守卫疆土、捍卫民族尊严,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用鲜血和生命践行了热血男儿以身许国的铮铮誓言,其英雄事迹至今仍在中华大地传颂。
“大刀将军”赵登禹:御寇守土 浩气长存
赵登禹,1898年5月16日出生在菏泽市牡丹区赵楼村。他少年丧父,从小聪颖过人,性格倔强,胆大机智,后拜师习得一身好武艺,时常做一些扶困济贫的好事。1914年,年仅16岁的赵登禹怀着以身报国的信念,投身冯玉祥部,从此戎马一生。1918年,赵登禹随冯玉祥驻防常德期间,曾挥拳打死一只虽中弹但未伤及要害的猛虎,被誉为“打虎英雄”。因作战骁勇、屡建奇功,一路晋升至师长,后任二十九军三十七师一○九旅旅长。
1933年3月9日,日军调集重兵,向长城喜峰口中国驻军发起猛攻。赵登禹被委任为喜峰口方面作战军前敌总指挥,率主力部队与日军夹山为阵。赵登禹沉着镇静,巧计诱敌:首先命士兵悄悄离开战壕,伏卧各峰峦幽僻之处,避敌轰炸,后待敌炮火暂停之时,悄然返回战壕,在日军离战壕数十步时,从烟火中一跃而出,与敌军血肉相搏。战斗中,赵登禹左腿负伤依然率众奋战,日军寸土未得,反被消灭大半。11日夜,赵登禹裹伤拄杖,率队潜行,攀悬崖、越峭壁,绕至敌后夜袭日军,把宿营之敌砍杀殆尽,得大炮18门和大量装甲车及枪械,焚毁了敌人大批辎重。日军从此再也不敢向喜峰口发起进攻,抗日虎将赵登禹的名字被广为传颂。不久,一○九旅奉命扩编为一三二师,赵登禹晋升为该师师长。1935年,该师移驻北平郊区的南苑。
1936年夏,已晋升为陆军中将的赵登禹回到阔别20余年的故乡,对赵楼的乡亲挨门逐户进行走访,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困难。他来到母校看望老师,对学生作了慷慨激昂的讲演,告诫学生要奋发读书,将来做一名保国卫民的英雄,并留下钱给每个学生做了一身新衣服,资助每人1元钱作为书籍费。
1937年7月,抗战全面爆发。7月26日,日军增兵十万,对北平、天津实行包围,二十九军各部奋起抵抗。赵登禹奉命去南苑统一指挥作战。28日拂晓,赵登禹一手紧握驳壳枪,一手挥舞大刀,率部将日军驱退500余米。南苑一带是平原,无险可守。在日军飞机与大炮狂轰滥炸下,守军伤亡惨重,赵登禹亦多处受伤,但始终斗志昂扬。战斗中,得知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在大红门以身殉国后,赵登禹指挥部队奉命向大红门集结反击。日军以密集的火力封锁了道路,当赵登禹亲率一排士兵冲杀到距大红门不远的黄亭子时,不幸身中数弹。临终时嘱咐传令兵转告母亲:“儿子为国死了,也算对得起祖宗”。赵登禹将军壮烈殉国,时年39岁。
佟麟阁、赵登禹两位将军壮烈殉国的消息传出,全国军民同声哀悼。国民政府于7月31日发布褒恤令,追赠佟赵两位将军为上将,生平事迹载入史册,以彰忠烈。抗战胜利后,为纪念赵登禹,以他的名字命名了北京市的两条道路(赵登禹路、赵登禹大街)。1952年6月11日,毛主席亲笔签署第八十号《烈属证书》颁予其亲属。
“铁血旅长”姜玉贞:原平十日 魂守山河
姜玉贞,1894年出生于菏泽城东辛集村的一个贫苦家庭,其父早逝,家境艰难,从小就养成了勤劳勇敢的优秀品质。1913年,姜玉贞在陕西招兵站报名参军。他在部队吃苦耐劳,勤奋好学,作战勇敢,深得士兵的爱戴,逐步晋升为六十六军六十五师一九六旅旅长。
七七事变后,姜玉贞辞别老母幼子,毅然奔赴抗日战场。1937年9月上旬,姜玉贞率领的一九六旅5000余名官兵奉命去原平死守7天。姜玉贞表示:“如若达不到任务,誓与原平同殉”。
10月1日,日军重兵包围原平。姜玉贞率部在城外英勇抗击。他白天指挥部队与敌厮杀,夜晚巡视战地,鼓励官兵杀敌报国,并亲率小股部队在夜间偷袭敌人。在敌我兵力和武器装备极其悬殊的情况下,姜玉贞率全旅官兵浴血奋战,所部遭重大伤亡,终于守满7天。正当姜玉贞计划准备撤退时,又接到“继续死守原平3天”的命令。这时,一九六旅已伤亡过半,弹药也所剩不多。在这种情况下,姜玉贞表示坚决执行命令,誓与原平共存亡!姜玉贞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大大鼓舞了官兵士气,大家下定决心继续死守原平。
10月8日,日军调集飞机、大炮向原平城内猛烈轰炸,原平城南门被突破,日军攻入城内。姜玉贞率领官兵与日军展开激烈巷战,以血肉之躯顽强捍卫阵地,一直坚持战斗到10日深夜,光荣完成了守城任务。幸存的官兵大部分已从东北角城墙撤出原平镇。为掩护官兵们撤退,姜玉贞率排长黄洪友等断后阻击。撤退中,姜玉贞被一枚炮弹击中左腿,伤势严重,无法行走。为保护士兵的生命,姜玉贞坚决命令他们将自己放下先走,终因流血过多,昏迷过去。成群结队的日军追了上来,用刺刀将他残忍杀害,姜玉贞壮烈殉国,时年43岁。
原平之战,姜玉贞率领一九六旅血战沙场,歼敌千名,全旅数千将士为国捐躯。一九六旅坚守原平十日,阻滞日军南下,使中国军队赢得了充裕的时间在忻口从容布防,从而取得了忻口会战歼敌2万余人的辉煌战绩。姜玉贞牺牲后,国民政府授予一九六旅荣誉称号,并追赠其为陆军中将。1979年6月,山东省人民政府追认姜玉贞为革命烈士;2014年,入选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2 湘籍将领李必蕃、黄启东血洒菏泽
抗日战争时期,为阻止日军进犯菏泽,两位湖南籍国民党将领李必蕃、黄启东率部英勇抵抗,最终将热血与生命奉献于这片土地。他们的英雄壮举,值得后人永远铭记。
1938年4月,日军在台儿庄战役受挫后,调集华北方面军、华中派遣军30万兵力,兵分5路南北夹击徐州,企图围歼中国军队主力。北路日军分为3路,其右路军土肥原贤二的第十四师团,企图由黄河北岸渡河,经郓城、菏泽南下,切断陇海铁路,从徐州西部完成对中国军队的包围,以策应徐州会战。此时,国民党二十三师师长李必蕃与参谋长黄启东率部驻防菏泽,于黄河南岸布防,竭力阻滞日军南进。
菏泽作为鲁西南重镇,北控黄河、南蔽陇海,一旦失守,将成为日军南进徐州的通道。当时曹县是国民党山东省政府驻地,菏泽则是山东军队军需品集散地,战略地位极为重要。然而,当时十三师部分团营连长被抽调到武汉受训,削弱了部队战斗力。李必蕃在黄启东协助下,竭心尽智,作了紧急部署,师部迁到位于郓、菏交通要道上的黄姑庵(今黄安镇)。当时六十八旅驻守郓城以北防线,六十七旅驻守菏泽西北防线。沿黄河南岸西起鄄城临濮集、引马集,东至郓城的肖皮口一线布防,作为菏泽前沿屏障。全军防线长达60余公里,兵力捉襟见肘。李、黄两将军昼夜巡查,呕心沥血,激励官兵严守阵地。
1938年5月初,为掩护主力渡黄河,土肥原贤二派遣酒井旅团由新乡转赴济宁。5月9日,该部由济宁向郓城发起强攻。郓城守将六十八旅旅长李岳霖稍战即溃,唯团长刘冠雄率兵与日军英勇作战,伤亡惨重。11日下午,郓城被日军攻陷。因敌我兵力及装备悬殊,李必蕃、黄启东率部数次反攻郓城未成功。二十三师伤亡重大,只得退守菏泽整补待援,继续阻敌。12日零时,土肥原贤二师团主力一部在酒井旅团的掩护和空军配合下,由濮城强渡黄河,攻破鄄城西之董口防线,继而攻陷鄄城。
郓、鄄两城相继失守,菏泽形势危急。李必蕃将师部迁于省立六中(今菏泽一中老校区)院内,重新部署防务:两个旅分置菏泽左右两翼,主力置于城西北大丁庄、卜崮堆、吴胡同及城外李庄村,构筑掩体,挖掘战壕;另以少数兵力及县长刘承厚所率地方武装,于城内要道设下路障,临街墙壁开凿枪眼,城门均用土麻袋堵塞,并毁去城墙4门吊桥。全师官兵誓与菏泽共存亡。
5月13日,日军主力2.8万余人,包括步兵、骑兵、炮兵(三个大炮团,一个重炮团)、化学部队和摩托车队全部渡河南下,直扑菏泽。李必蕃、黄启东亲赴菏泽城西北防线指挥作战。日军先头部队受到大丁庄、卜崮堆、吴胡同守军的顽强阻击。至傍晚,日军以坦克开道,飞机扫射,向大丁庄守军猛扑。守军与民众英勇阻击,日军进攻受挫。战至夜半,少股敌军冲进村里,守军与敌肉搏,迫使敌军三进三出,打死日军100余人。日军正面攻击未成,转而进攻村南守军兵力薄弱处,二十三师将士300余人牺牲。日军攻破防线,占领了大丁庄。二十三师余部被迫撤至菏泽城内。
14日,日军将菏泽城包围并发起猛攻。李必蕃、黄启东亲临前线指挥作战。第二十三师以善守著称,他们抱定与菏泽城共存亡之决心,临危不惧,迅速变更战术,分兵阻击,在枪林弹雨中死守阵地,打退了日军的一次又一次进攻。然而,日军飞机狂轰滥炸,以重炮轰破北城的头道城门,日军蜂拥而进。危急关门,李必蕃、黄启东一起率部出战迎敌,于城门下与日军展开白刃战,两位将军负伤后,继续与敌厮杀,终于把敌军逐出城门外。随后,李必蕃、黄启东紧急召开军官会议,他们慷慨陈词,重申死守菏泽、与曹州城共存亡的决心。李必蕃置个人安危不顾,亲自上阵指挥。黄启东率领工兵营和特务连独当一面。日军火力越来越猛烈,战士们整连整排倒下,成千成百的战士消失在炮火中。这时,狡猾的日军另取攻城目标,用迫击炮轰塌城西北角,大批日军攻入城内。二十三师官兵与日军展开激烈的巷战,菏泽城内尸横遍街,血流殷地。下午2时许,天突降大雨,守城官兵孤立无援,伤亡殆尽。
黄启东见城池不保,满怀悲愤,亲率部下冲锋,头部中弹,仍唤卫士背着他指挥战斗。野战医院院长李少甫劝他上担架,他坚决拒绝,颤抖着说:“何以对国家?何以对民族?宁作战死鬼,不作亡国奴!”毅然跳入护城河中,壮烈殉国。李必蕃身负重伤,率师部最后一连及副官将南大门炸开一个豁口,浴血拼杀,突出重围,撤至城外。出城后,李必蕃中弹的腹部经雨淋伤势加重。傍晚退至距菏泽城南5公里的王庄村时,所集官兵连伤员在内不足500人。此时,郓城、菏泽被敌占领,二十三师已不复存在,李必蕃痛心疾首,深感愧对国人。他掏出军用地图,在空白处奋笔疾书21个字:“误国之罪,虽死犹轻,愿我同胞,努力杀敌!李必蕃遗言”。随后,他静静地躺在木板上,举枪自尽,慷慨殉国。5月15日凌晨,菏泽沦陷。日军入城后,犯下了累累罪行,菏泽人民遭受惨重灾难。
李必蕃、黄启东将军的牺牲,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1938年5月29日,武汉各界为李必蕃、黄启东举行追悼大会。中共中央、八路军总部代表吴玉章、罗炳辉等参加了追悼会,并送上花圈。中共中央在武汉的机关报《新华日报》连续报道了李必蕃殉国经过及其抗战以来的英勇事迹,将他誉为“民族之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湖南省人民政府追认李必蕃、黄启东为革命烈士,二人分别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宁作战死鬼,不作亡国奴!”“愿我同胞,努力杀敌!”李必蕃、黄启东烈士的呐喊,至今响彻菏泽大地,激励菏泽人民不忘国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不息。
3 八路军冀鲁豫支队的成立与发展
1939年初与1940年初,八路军冀鲁豫支队和第二纵队先后组建,这两支部队是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独立自主地放手组织人民抗日武装斗争”的方针指引下,以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四旅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支能征善战的主力部队。在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直接指挥下,这支部队转战于太行山区、冀鲁豫边区,出入平汉路两侧、陇海路南北,粉碎了日伪军的多次“扫荡”和国民党顽固派的猖狂进攻,为创建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保卫晋东南抗日根据地作出了艰苦卓绝的斗争。1940年6月,第二纵队主力挺进华中增援新四军,为巩固华北、发展华中、开创抗日战争新局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深入敌后开展抗日斗争
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四旅的前身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团。1937年8月改编后,即开赴山西抗日前线。1938年4月,毛泽东主席发出在河北、山东平原地区发展游击战争的指示,一一五师三四四旅的一部与一二九师主力部队,接受了由太行山向冀南、豫北发展的任务。七、八月间,三四四旅在朱德总司令的亲自指导下,于高平西南的端氏镇学习整训,在战略思想和战术指挥上,实现了从抗战初期侧重于打运动战、阵地战向打游击战为主的根本转变。端氏镇会议后,该旅即以团、营为单位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在三四四旅和直南、鲁西南地方党的直接领导下,发动群众、武装军民、打击敌人,冀鲁豫边区的抗日武装斗争蓬勃发展。1939年初,冀鲁豫边区抗日武装已达万余人,作为我党我军重要战略区域的冀鲁豫根据地由此逐步发展壮大。
冀鲁豫支队的正式组建
为统一指挥与扩大边区抗日武装,1939年2月,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四旅代旅长杨得志、政治部主任崔田民奉命率部分机关干部及工兵连、炮兵排百余人,从晋东南高平出发,穿越平汉铁路封锁线,于春节(2月20日)期间进驻濮阳、内黄、滑县交界的沙区,与冀鲁豫游击部队会师。接着,召集独立团、特务团、二支队等部领导同志研究,决定合编组成冀鲁豫支队。
3月9日,冀鲁豫支队正式成立。杨得志任司令员,崔田民任政治部主任。支队初建时三个大队,后扩编为五个大队及特务营。支队贯彻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结合冀鲁豫边区具体情况,确定了以豫北为依托,坚持游击、开辟鲁西南、建立抗日根据地的行动方针。成立时,全支队4000余人,不久发展到7000余人。至此,冀鲁豫边区结束了各游击部队分散活动的局面,进入抗日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的新阶段。
在斗争中历练成为主力兵团
冀鲁豫支队成立后,按既定方针,集中主力于菏泽、曹县、考城一带,艰苦开辟鲁西南根据地。先后开展争取国民党曹县县长王贯一、活捉汉奸恶霸地主高圣君(外号“高二穷种”)、袭击民权县城北王桥镇伪军据点(全歼伪军马凤乐部200余人)、进攻曹县县党部所在地青堌集全歼地主武装等行动,迅速打开菏泽、定陶、曹县、民权、考城、东明、长垣七县边界地区的局面。
为扩大影响,冀鲁豫支队于4月下旬集中第一、二、三大队兵力,由曹县东南出发,远程奔袭日伪军重要据点金乡县城,毙伤日伪军150余人,俘虏伪军100余人,缴步枪百余支。随后,在金乡周围白浮图等地连续挫败日伪反扑,在曹县苗堤圈毙伤、俘虏日伪军200余人,日军驻曹县司令河野仅率30余人逃回县城,沉重打击了日寇嚣张气焰。至1939年底,冀鲁豫支队坚持平原游击战争,粉碎日寇的连续“围攻”“扫荡”,作战达百余次,毙伤日伪军1400人,俘虏伪军560余人;缴获山炮、迫击炮10门,轻重机枪37挺,各种枪1900余支。部队在战斗发展壮大,成为冀鲁豫平原上一支坚强的主力兵团。
八路军第二纵队的整编与南下征程
在抗日战争进入新阶段、妥协投降危险日益严重的形势下,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政治路线,巩固和扩大我军力量,成为华北全党与八路军的重要任务。1940年2月,根据十八集团军总部的指示,第二纵队在晋东南成立,原三四四旅旅部升格为纵队部。纵队司令员由十八集团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兼任,黄克诚任政治委员,副司令员杨得志,下辖四个旅,一个教导营。其中,冀鲁豫支队第一、二、三大队编成新编第二旅,赵(基梅)谭(辅仁)支队和冀鲁豫独立大队、豫北大队合编成新编第三旅。
3月31日,毛主席致电十八集团军总部,分析了日军“确占华北”的方针与国民党“欲把我军封锁在敌后”之战略企图,指出“华中是国共必争之地”,“目前是我们部队南移的最好时机”,并指示“黄克诚纵队(第二纵队)及彭、朱支队(苏鲁豫支队)应立即转往华中”。接到指示后,黄克诚率领二纵队机关、三四四旅及教导营等直属部队,于4月末进入濮阳。在冀鲁豫,第二纵队各部完成了组编。不久,又奉命成立冀鲁豫军区。由第二纵队兼冀鲁豫军区,二纵政委黄克诚兼任军区司令员,杨得志任第二纵队司令员。冀鲁豫军区部队包括新二旅、新三旅、三四四旅和民军四团,冀南赵(承金)谭(冠三)支队暂归军区指挥。
反顽作战与南下豫皖苏
在第二纵队组编之际,顽军石友三等部倚靠陇海路,在日军的掩护和蒋介石的纵容下,继续与我军为敌,在菏泽、曹县、定陶、东明、考城、巨野、成武、单县八县实行“清剿”,进攻我游击队,捕捉我党政人员及抗日家属,并集结主力于东明、菏泽一线,切断直南与鲁西南根据地的联系。为恢复鲁西南根据地,准备南下华中,5月15日,第二纵队以三个旅的兵力再次发起讨顽战役,共歼顽敌2000余人,俘敌500余人。根据集总命令,三四四旅主力迅速进至永城、涡阳、亳县地区,与新四军六支队彭雪枫部会合。
6月中旬,黄克诚、韩振纪率二纵队精干指挥机构、新二旅五团、六八八团及教导营从濮阳一带南进,跳出敌人“五·五大扫荡”合围,经濮县、郓城、巨野、金乡、砀山等地,于6月末到达豫皖苏边区腹地。三四四旅、新二旅(欠四团)与六支队会合后,即奉集总命令合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彭雪枫任司令员,黄克诚任政治委员。7月中下旬,因苏皖地区反顽斗争的需要,黄克诚率新二旅(五、六团)和三四四旅六八七团进军皖东北。8月中旬与苏鲁豫支队、陇海南进支队、新四军六支队四总队等部合编为八路军第五纵队,执行开辟苏北的战略任务。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该部又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在此后的五年抗战岁月里,转战淮河南北,驰骋苏北大地,创建淮海、盐阜根据地,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黄克诚率二纵队主力南下后,新三旅和新二旅四团留在冀鲁豫。在此后一段时间内,第二纵队番号依然保留。杨得志任二纵队司令员兼冀鲁豫军区司令员,崔田民任政治委员。部队包括民军一旅(由民军四团扩编而成,编制不足),新三旅、四团及冀中南下支队(赵承金、谭冠三支队)。从1940年6月至1941年上半年,冀鲁豫边区处于最艰苦的时期。在日寇“五·五”“四·一二”等大规模“扫荡”中,部队浴血奋战,经受了严峻的考验。1941年6月,冀鲁豫军区与鲁西军区合并为新的冀鲁豫军区,不久取消第二纵队番号,统属冀鲁豫军区指挥。
4 一一五师主力东进鲁西
1938年12月,根据毛泽东主席的指示和八路军总部的命令,一一五师组成东进支队,由代师长陈光、政治委员罗荣桓率师直部队和六八六团共5000余人挺进山东,创建鲁西根据地。3月2日,部队到达郓城轩楼、状元张楼一带。
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已开始“扫荡”我后方,津浦路以西的山东西部是日寇“扫荡”的地区之一。在运西地区(指京杭运河以西,以郓城为中心的鄄城、巨野、菏泽北部、嘉祥、濮县南部、汶上西部、东平南部、寿张南部地区)除郓城、寿张被日军侵占外,其他各县尚无日伪军。但社会秩序极为混乱,顽军、土匪、会门各霸一方,危害百姓。郓城日伪军更是肆意横行,当地人民痛苦不堪。
为了给郓城人民除害,一一五师首长决定从歼灭盘踞在郓城北部樊坝的刘玉胜团为突破口,打开抗日局面。3月3日黄昏至4日拂晓,六八六团团长兼政治委员杨勇指挥部队经一夜战斗,全歼刘玉胜团800余人,并重创前来增援的日寇。樊坝战斗是我主力部队进入鲁西后的第一个胜仗,极大鼓舞了鲁西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成为创建运西抗日根据地的奠基礼。
樊坝战斗后,一一五师继续东进,杨勇率六八六团一部、团教导队和第三营;张国华、匡斌率师直特务连、担架连,统称东进支队独立第一团,留在鲁西地区发动群众,扩大部队,创建鲁西抗日根据地。7月,在部队发展的基础上,六八六团扩编为第一一五师独立旅,杨勇任旅长兼政委,段君毅为副旅长。
再战梁山 模范战例受嘉奖
八路军在运西的发展,引起日军极大不安。7月底,日军从津浦线抽调第三十二师团的一个大队及伪军共400余人,携大炮3门,由少佐大队长田敏江率领,从兖州经汶上至梁山进行“扫荡”,企图以炫耀武力来镇压运西的抗日运动。一一五师师部和直属队正驻守梁山地区的郝山头村、孟家林和张坊一带。陈光、罗荣桓决心歼灭这股孤军。此战全歼日伪军400余人,击毙日军少佐大队长以下300余人,俘日军士兵24人,缴获野炮2门、92步兵炮1门、掷弹筒2具、机枪15挺、步枪150余支、战马50匹,创下了我军在装备处于劣势条件下全歼日军一个大队的模范战例,受到八路军总部嘉奖,被誉为“模范歼灭战”。8月底,我军再于梁山与日伪军5000余人激战一昼夜,粉碎了日伪军的大“扫荡”。
梁山战斗的胜利,使运西群众的抗日情绪空前高涨,仅梁山周围和东平湖畔就有3000多名青年报名参加八路军。8月下旬,鲁西区军政委员会在东平湖区小安山召开会议,贯彻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关于开展游击战争,巩固和扩大平原抗日根据地的指示。罗荣桓根据一一五师挺进山东以来的战斗实践,充分阐明创建平原根据地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会议统一了认识,做出了创建平原根据地的决定。
梁山战斗后,一一五师进入鲁南。从此,杨勇同志率领一一五师独立旅,在鲁西区党委领导下,领导鲁西地区的人民武装,坚持鲁西抗日根据地的斗争。到1939年底,建立了14个县的抗日民主政权,成立了鲁西北和泰西两个行政委员会,杨勇同志兼任第一任鲁西行政督察专员,初步统一了政权的领导,部分地区还实行了减租减息和民主选举政权。
潘溪渡大捷
1940年冬,日寇在我百团大战中遭到沉重打击后,对我根据地的“蚕食”“封锁”和“扫荡”日益加剧。在此前后,蒋介石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冀鲁豫地区的顽固派也日趋嚣张。12月间,日寇趁八路军主力举行反顽战役的时机,对鲁西、冀鲁豫根据地多次进攻。驻郓城的日伪军,更是不断袭击抗日地方武装,摧毁共产党地方组织。
为了反击日伪军对我根据地的“蚕食”和“扫荡”,鲁西军区根据一一五师部署,针对当前敌情,决定抽调主力部队,打击对运西根据地进攻最疯狂的郓城的敌人,同时开辟巨南地区,打通鲁西与湖西的联系。1941年1月7日,杨勇指挥一一五师教导三旅七团和鲁西军区二分区人民武装,在郓城潘溪渡以“围点打援”战术,诱伏全歼日军一个中队、伪军一个大队,击毙日军军官软原少佐以下9名、士兵150余名;击毙伪军30余名,俘100余名;焚毁敌汽车4部,缴获九二步兵炮1门、重机枪2挺、轻机枪6挺、步骑枪190多支。我军伤亡138名。这是八路军继梁山战斗之后,在鲁西平原上又一个全歼日军的模范战例。战斗的胜利,大大鼓舞了边区军民坚持根据地斗争的信心。特别是在这次战斗中缴获的九二步兵炮,在随后的山东及豫北战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1946年冀鲁豫军区第一兵工厂仿制这门大炮,研制成功我军军工史上第一门大炮——“盖亮号”,在解放战争及抗美援朝战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
潘溪渡战役后,日寇由陇海、津浦、平汉三线,集中步、骑、炮兵7000余人,汽车300余辆,坦克、装甲车20余辆,在10多架飞机的掩护下,由济宁、菏泽、临清、大名分几路出动,向我鲁西中心地区进行报复“扫荡”,在莘县苏村地区与我军发生激烈战斗。我军在杨勇同志指挥下,与区党委、行署机关一起,突破敌人的包围,胜利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
1941年上半年,冀鲁豫、鲁西两区对敌斗争形势更趋紧张。为了统一对敌斗争力量,以利于长期坚持冀鲁豫、鲁西平原抗日游击战争,经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军总部批准,1941年7月1日,冀鲁豫、鲁西两区党委合并为新的冀鲁豫区党委。7月7日,合并后的冀鲁豫军区正式成立,两区所属主力部队统一编为八路军第二纵队。
5 苏鲁豫支队征战湖西
苏鲁豫支队是全面抗日战争时期党在湖西地区所领导的最主要的抗日武装,作战勇猛顽强,屡次重创日本侵略军,极大地鼓舞了湖西抗日军民,在湖西党史以及整个抗战史上皆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38年10月,为贯彻中共中央“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六八五团奉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的命令由山西西部的孝义开拔,经过10余天行军到达山西东南部的长治县马庄一带。在该地六八五团再次接到命令,将部队的番号改为苏鲁豫支队(共1700多人),由彭明治任支队长、梁兴初任副支队长、吴文玉(吴法宪)任政委、王凤鸣任政治部主任、田维扬任参谋长。苏支所辖的一、二、三营改成一、二、三大队。1938年12月27日,苏鲁豫支队带着朱德总司令、左权参谋长“广泛开展苏鲁豫地区的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发展抗日力量”的任务,抵达湖西的丰(县)单(县)边八大庄一带。从此,苏鲁豫支队逐步开辟了苏鲁豫皖边的抗日新局面。
首战告捷 重创伪军
支队初到湖西,正值日伪势力猖獗。伪军金啸虎、籍兴科部进占沛北地区,王献臣部进占丰县第二、第三区。苏支抵达湖西后,决定首先惩罚最猖狂的汉奸王献臣。
1938年12月29日,苏支分三路进攻王献臣部。其中,彭明治率一大队向崔庄、韩庄发起攻击。一大队隐蔽接敌,除掉敌人岗哨,突入崔庄、韩庄,迅速包围伪军驻守的各院落,喊话令敌投降,伪军主力团团长马世芬仓皇逃跑时被击毙,其余敌人纷纷投降,仅2个小时,就将伪军总部和其主力团歼灭。王献臣身中3弹,狼狈逃回丰县城。同时,二大队以一个连和丰县常备队,在西支河将李保田团击溃。在两路进攻获胜的有利形势下,三大队向汪楼的伪军发起政治攻势。伪团长答应投降,但又趁机逃跑。三大队与当地群众协力追击,将伪团长等击毙,俘伪军一部。
这次战斗共毙伤俘伪团长以下800多人,缴步枪1000多支、机枪30挺,伪军4个团大部溃散。战斗结束时,丰县日军300多人来援。我二大队奋勇阻击,毙伤日军数十人,击毁汽车一辆,缴轻机枪2挺、步枪30多支。讨王战斗胜利后,苏支在湖西地区声威大振,群众称颂为“天上掉下来的八路军”,当地迅速掀起拥军参军热潮,为创建湖西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乘胜追击 壮大队伍
稍事休整后,苏支又挥戈东向,消灭了盘踞在沙河尖的王献臣残部,后转向沛北,在安庄、二郎庙等地连战皆捷,歼金啸虎部伪军1000多人,将其残部赶至沛南,对盘踞在沛县郝寨的伪军籍兴科部形成“兵临城下”之势。籍兴科在外有我军强大军事压力,内有何玉祥等主张起义的情况下,终于接受劝告,率2000余人起义,改编为苏支独立大队。
1939年1月,苏鲁豫支队奉命和湖西地方党组织建立的山东纵队挺进纵队合编,苏鲁豫支队除了原先的三个大队外,将原挺进支队改编为第四大队。随后,八路军总部电令萧县地方武装800余人划入苏鲁豫支队,编为第七大队。
为巩固和发展大好形势,苏支各大队乘胜推进湖西工作,迅速将当地伪军、维持会大部肃清,并扫除了一些反动地主武装和土匪,开辟了更广大的地区。苏支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积极为群众办好事,被当地群众誉为“自古以来也没见过的好军队”。广大青年争相参军,只三个月,苏支就发展到5000多人。
粉碎日军“扫荡” 巩固根据地
苏支的发展,严重威胁到敌人控制的津浦、陇海两大铁路干线。
第一次反“扫荡”。1939年3月,日军纠集丰县、鱼台伪军4000多人,对丰县、鱼台以东地区进行“扫荡”。苏支三大队在谷亭镇南同鱼台日军600多人遭遇,三大队以很小代价,取得毙伤敌200多人的胜利。在铜山马城、周楼地区,二大队同日军山泽“扫荡”大队激战一天,将敌打退,毙伤敌100余人。在丰县西南至砀山一线,一大队同日伪军300多人激战半日,毙伤伪军70多人,毁敌坦克1辆,并乘胜奔袭了砀山和李庄火车站,又歼敌数十人。日军对湖西的第一次“扫荡”遂告失败。在反“扫荡”胜利影响下,国民党单县保安大队和砀山地主武装一部参加八路军,编入苏支三大队。鱼台县聂峨亭自卫团200多人,编入四大队。苏支主力和湖西地方武装进一步壮大。1939年5月,在陇海路南活动的义勇队第二总队2000余人改编为苏鲁豫支队游击第七大队,二总队番号取消。
第二次反“扫荡”。1939年5月底,日寇调集徐州、宿县、灵璧等地日伪军1万余人,分7路对苏支进行第二次“扫荡”。6月1日,一大队同宿县来犯的敌军激战一天,歼敌500多人。三大队打退徐州敌军的数次进攻,毙伤敌100余人。二大队依托贡山、冯山,顽强阻击日伪2000多人的进犯,同敌反复冲杀,毙伤敌数百人。但各大队伤亡重大,当晚利用夜幕摆脱敌人,向津浦路西转移。苏鲁豫支队各部在豫皖苏边作战两个多月,于1939年6月上旬相继进入芒砀山区休整。八路军一一五师代师长陈光来到支队驻地山城集,指导总结经验教训。随后对部队进行了整编,支队扩编为旅,大队扩编为团。整编后,部队实力大增,全支队共有4个大队(团)、8869人。其中,支队长彭明治率支队直属队、七大队主力负责打通和新四军彭雪枫支队的联系。第一大队和第七大队三营到苏北地区开展游击战争,打通同鲁南的联系。第四大队坚守湖西根据地。
第三至第五次反“扫荡”。1939年6月下旬,徐州日军在金啸虎部伪军配合下,又在铜北、沛南发起第三次“扫荡”。苏支四大队在铜北马坡给敌迎头痛击,毁敌坦克、汽车数辆,毙伤敌百余名。月底,又在鱼台谷亭镇、南阳镇歼灭了与日军勾结的国民党县长朱启森部。尔后又平息了金乡、鱼台、济宁、嘉祥、巨野五县联防“杆子会”的暴乱,建立起鱼台县抗日民主政府和湖边抗日司令部,发展地方抗日武装1000多人。7月,苏支又分兵向更广阔的地区发展。同时,在菏泽、定陶、成武、金乡、巨野五县结合部建立五县边工委和五县边总动员委员会,初步开辟了巨南地区的工作。8月,四大队挺进南阳湖东,打开邹县郭里集反动地主的石围子,帮助当地建党建政,组建了邹县独立营。9月1日,邹县和滕县日伪军2000多人,向四大队驻地郭里集、南阳集一带“扫荡”。四大队依托有利地形,击退敌军数次进攻,毙伤敌200多人,粉碎了敌人的第四次“扫荡”,使湖西同湖东连成一片。12月8日,丰县、沛县、鱼台日伪军又向苏支驻地谷亭镇“扫荡”。彭明治指挥二、三大队在王庄、二郎庙、宗庄与敌激战一昼夜,毙伤敌200多人,粉碎了敌人的第五次“扫荡”,稳定了湖西中心区局势。
拨乱反正 薪火相传
1939年8月,留在湖西地区的苏鲁豫支队四大队因发生严重的“肃托”事件,错杀了许多中共优秀干部。9月,苏鲁豫支队所辖大队改称第一(原第一大队)、第二(原第四大队)、第三大队(原第七大队)。11月,罗荣桓、郭洪涛(山东分局书记)、张经武(山东纵队指挥)兼程赴湖西,立即采取紧急措施,无条件释放被捕干部,各回原岗位恢复工作。改组中共苏鲁豫区党委,将王须仁、王凤鸣交一一五师保卫部查处(后王须仁畏罪自杀,王凤鸣逃跑当了汉奸)。12月,根据一一五师的战略计划和部署,第一大队配合新四军开展苏皖边区工作,第二大队进入鲁南抱犊崮山区,第三大队坚守湖西。
1940年4月,第二大队扩编为东进支队。辖第一、第二两个大队。1940年底,该部编为一一五师教导第五旅,旅部和十三团由原第二大队编成,后发展成为解放军三十八军一一二师师部及其三三五团。
1940年6月,为配合江南新四军渡江行动,苏鲁豫支队第三大队及支队警卫营离开湖西,南下华中地区,湖西地区防务由第三四三旅黄河支队接替。1940年8月,苏鲁豫支队改编为八路军第五纵队第一支队。10月,一一五师整编,八路军第五纵队第一支队奉命编为一一五师教导第一旅。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教导第一旅编为新四军第三师第七旅。抗日战争胜利后,新四军第三师第七旅挺进东北,先后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六纵队十六师、第四野战军四十三军一二七师,在解放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苏鲁豫支队东进1年多,共进行大小战斗70余次,歼敌(含毙、伤、俘)日军1400人、伪军1.5万人,缴获枪支2200余支、机枪60余挺、火炮10余门、马匹200余匹,击毁汽车50辆、坦克5辆,烧毁火车两列,攻克日伪据点20余处。部队发展至近万人,党组织和群众团体蓬勃发展,1939年8月,全区党员发展至约1万人,各类抗日群众团体达17万人,各县普遍建立抗日自卫团。同时,在陇海路南北先后建立鱼台、沛滕边、铜北、虞城、夏邑、永城等6个抗日民主政府。至此,湖西抗日根据地初具雏形,成为连接华北与华中的重要战略支点,为后续抗战和解放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6 朱程、袁复荣喋血鲁西南
在鲁西南的版图上,“复程县”这一仅存续11年的地名(1945—1956年),承载着一段血色记忆。1945年9月,为纪念在反“扫荡”中殉国的两位英雄——鲁西南专署专员袁复荣与冀鲁豫军区第五军分区司令员朱程,中共鲁西南地委取二人姓名中的“复”与“程”,将曹县、曹南县东部合并命名为“复程县”(今曹县东南、单县西南一带)。这片土地成为他们生命的永恒坐标,也谱写着一段百人死战、山河同悲的壮烈史诗。
从书生到烽火脊梁
(一)弃文从戎的“铁军将才”
朱程,1910年生于浙江平阳矾山镇,11岁入读厦门集美中学,后考入黄埔军校第六期。1934年留学日本,期间翻译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的著作,并加入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农工党前身)。1937年5月,朱程未待毕业(只差两个月)提前回国,奔赴抗日前线山西太原。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张荫梧建立河北民军。朱程先后任河北民军第十、第十一大队大队长,第十一、第四团团长。
1939年7月,朱程在全团纪念“七七”抗战两周年大会上揭露张荫梧假抗日、真反共的罪行,并通电全国,宣布脱离河北民军。7月中旬,朱程致函八路军总部,汇报部队脱顽经过。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联名回信,表示慰问,并作了切实的指示。8月,根据第十八集团军总部命令,将河北民军第四团改编为华北抗日民军,朱程任司令员。9月,经朱德等同志介绍,朱程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0年3月至1943年5月的3年里,华北抗日民军粉碎了敌人的百余次扫荡,开辟了以内黄、曹县为中心的沙区抗日根据地。1943年6月,朱程调任冀鲁豫军区第五军分区司令员,奉命由山东曹县以西,进入曹县东南日伪顽控制区活动,开辟新区。
(二)毁家纾难的“袁二哥”
袁复荣,1909年生于曹县,小学毕业后,先后在洛阳、济南上中学。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共青团济南市委委员、济南读书会负责人等职。“九一八”事变后,组织学生游行示威,1932年3月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入狱。1936年春出狱后回到曹县,以教书为掩护,从事地下活动,组建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曹县地方组织。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后任中共曹县县委宣传部部长、县委书记。
1938年夏,袁复荣深入到曹县西北韩集、刘岗一带,发展农村党员,建立基层支部,成立农民救国会等,袁复荣平易近人,没有知识分子的架子,很快就和农民群众打成一片。他排行老二,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袁二哥。1939年春,中共曹县县委的工作扩展到曹县东南部。袁复荣亲自主持青年训练班,培训抗日青年和知识分子,发动青年参军,扩充八路军主力部队,创建曹县县委自己的武装——八路军冀鲁豫支队青年挺进大队。1939年7月1日,中共鲁西南地委建立,袁复荣任地委宣传部部长,协助地委书记,带领群众开展反“扫荡”斗争,平息反动会道门暴动,粉碎国民党顽固势力的围攻。1942年6月,袁复荣任鲁西南专署专员,领导群众积极开展减租减息等斗争,为搞好根据地的各项事业日夜操劳,呕心沥血。
为了重新开辟曹县东南地区的工作,1943年秋天,建立了曹县和成曹两个县的抗日政权。不久,敌人疯狂进行秋季大“扫荡”,袁复荣和华北民军司令员兼冀鲁豫军区五分区司令员朱程一起,率部离开曹县西北根据地,转移到曹县城西南王厂村黄河故道一线。
断后阻敌 陷入重围
1943年9月21日,日军调集第三十二师团、第三十五师团、第五十九师团和骑兵第四旅各一部和大批伪军共11000余人,装备汽车271辆、坦克9辆、飞机3架,由新乡、开封、商丘、济宁等地出动,在当地日伪军的配合下,分10路向湖西、鲁西南地区进行残酷的秋季大“扫荡”。
为粉碎敌人的“铁壁合围”,冀鲁豫军区与鲁西南地委迅速部署反“扫荡”斗争,采取“化整为零、灵活出击”的战术。军分区司令员朱程、专署专员袁复荣率领民一团、二十团、骑兵连及专署机关,转战成武、曹县、虞城一带,主动吸引敌军主力,减轻湖西地区压力。
9月23日,朱程、袁复荣将指挥部驻扎在曹县城西南20余里的王厂村。此地北临黄河故道北岸,西、南依傍旧黄河大堤,地势险要,进可攻,退可守,是一处理想的临时指挥据点。
为牵制“扫荡”湖西之敌,9月26日,朱程派遣曹县武委会主任郑美臣、基干大队副政委孙亮亭率部向曹县东南方向挺进。部队于当晚进驻青堌集以南的郑庄、耿庄和尚庄一带。次日清晨,发现日军骑兵向东游动,郑美臣、孙亮亭立即组织部队在大堤一线设防,并火速派出骑兵连返回王厂报告敌情。
9月28日上午7时,朱程、袁复荣率部在王厂村西北约1公里的太行堤下集结,准备转移。此时,日军骑兵已从正东偏北4公里处快速迂回,切断我军西北退路。东、南、北三面敌军迅速合围,数倍于我军的日军以猛烈炮火轰击集结地。在突如其来的炮击中,民一团团长桑玉山、团部党总支书记何楚雄等同志当场牺牲。部队陷入被动,突围刻不容缓。
许多指战员恳请朱程、袁复荣先行突围,却被二人坚决拒绝。他们沉着指挥部队突围,经过激战,驻扎在高堤圈的二十一团全部、民一团大部成功突围。然而,朱程、袁复荣、团政委魏明伦及军分区指挥所、专署机关、骑兵连和部分战士百余人,仍被敌重重包围。为便于徒步作战,保全战马,朱程当机立断,命令骑兵连排长带领三排人员及一、二排马匹向魏湾方向突围,留下一、二排战士徒步作战。
抢占土围子 誓死不降
朱程、袁复荣决定抢占王厂村固守,但当部队逼近村边时,发现敌人已抢先占领村内制高点,并以机枪封锁通道。随即,部队向王厂村西南的郑庄村转移,途中再遭敌火力阻击。危急时刻,朱程下令抢占郑庄村西南的一处土墙围子。围子长约30米,宽20米,土墙一人多高,院内有牛车棚和敞门灰房,堆满杂物柴草。外围有水沟,北侧50米处为浅水塘,地形开阔,利于防守。进占后,朱程立即进行战斗动员与部署:骑兵连政委王仲儒和副连长率两个排坚守东南至西南围墙;民一团作战参谋刘波、指导员刘旋指挥40余名战士及勤杂人员防守东至西北方向。魏明伦政委带领全体指战员庄严宣誓:“誓死坚守阵地到黄昏,誓死不当俘虏,为抗日流下最后一滴血!”战士们用双手和刺刀挖出简易工事,在土墙上掏开枪眼,决心坚守到天黑,伺机突围。
8点半左右,敌军已占领周围六七华里内的村庄与北面大堤,对我形成层层包围。进占郑庄村的日军在轻重机枪掩护下,向我北面和东南阵地发起进攻。第一次冲击约30人,我骑兵连二排以四、五班正面抗击,六班为预备队。当敌军猫腰逼近时,我军机枪、步枪齐发,冲在最前的10余人当场倒下,敌军第一次进攻被击退。不久,敌军发起第二次进攻,仍被我军火力粉碎,但我骑兵连四、五班伤亡近10人。剩余战士合并为一班,退居二线,由六班接替主防线。
11时左右,敌军发动第三次进攻。东南方向百余人组成突击队,在少尉长绳、伍长冈部率领下嚎叫冲锋,并向院内投掷手榴弹。我军以步枪、轻机枪密集火力迎击,并投掷集束手榴弹,冲到土墙外的敌人有10余人被击毙。敌后续兵力连续冲击,10余人爬上正东与东南土墙,向院内突入。战士们用刺刀将敌人捅下墙头,墙外敌军在我军火力压制下无法前进。此战,敌少尉长绳、伍长冈部被击毙,墙外横尸30余具,我方亦伤亡20余人,朱程司令员胸部中弹,身负重伤。
12时后,我军正调整部署,敌人突然施放两次催泪性毒瓦斯。战士们一时惊慌,魏明伦政委高声喊道:“同志们,不要慌!背风站,湿毛巾捂住鼻子!”虽有少数人中毒昏倒,但士气未垮。
下午1时,日军发起第四次猛攻,三面火力齐发,战斗空前激烈。魏政委再次高呼:“坚决拼到底,为八路军争光,为牺牲的同志报仇!”许多负伤战士重新拿起武器,坚守岗位。10余名日军突上土墙并冲入院内,东北方向亦有敌突破。骑兵连副连长指挥前沿阻击,政委王仲儒率三、五班展开白刃战。战士们刺刀拼弯用枪托砸,二班副班长一人刺死两名敌人。一名战士在刺中敌人心窝的同时,自己也身负重伤。突入之敌终被全歼,但我方魏明伦政委、骑兵连副连长壮烈牺牲,刘波参谋重伤,仅剩30余人。
朱程强忍剧痛,清点人数,重新编组四个战斗班,号召大家:“坚持到黄昏,准备突围!”全体人员高呼:“决不给八路军丢脸!一定要为牺牲的同志报仇!”
血染黄昏 英魂永存
下午3时至4时,战场突然沉寂。正当我军稍作喘息之际,4时许,日军突然炮击,轻重火器同时开火,四面发起总攻。南面土墙被炸塌,院内战士伤亡惨重。最终战士们的子弹打尽,敌人狂叫着冲进院内。朱、袁首长命令砸毁电台、摔坏机枪,和敌人扭打在一起……
夕阳为之垂泪,大地为之悲歌。朱程司令员、袁复荣专员等100余名抗战将士,为祖国的解放事业,用鲜血染红了太行堤畔的沃土。
1943年12月,冀鲁豫军区在曹西北五分区驻地召开追悼会,沉痛悼念为反击日寇扫荡而壮烈殉国的朱程、袁复荣等死难烈士。区党委、边区行署、军区及各群众团体纷纷敬献挽联。《战友报》出版专刊,杨得志司令员、苏振华政委等首长撰文悼念。军区全体指战员在祭词中誓言:“我们在党的领导下,将坚持最艰苦的一段路程,坚持到即将来临的最后胜利,把日本法西斯的死亡,当作给你们的大祭礼。”
八十年风雨如磐,黄河故道依旧蜿蜒流淌,太行堤畔的秋风年年吹拂着这片曾被热血浸透的土地。“复程县”虽已消失在地图上,但朱程、袁复荣和百余名烈士用生命书写的忠诚与壮烈,永远铭刻在鲁西南大地上。 (菏泽市档案馆供稿)